暨南大学哲学院

您的位置:

讲座回顾 | 【郑宗义】儒家的“命”与道德运气:一个比较哲学的案例

发布时间:2023-06-13 来源:哲学研究所

202359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宗义先生做客港澳文化大讲坛,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儒家的‘命’与道德运气:一个比较哲学的案例”的精彩讲座。

文学院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首先说明了讲座的缘起,介绍了哲学研究所与澳门研究院共同探索推进粤港澳哲学与文化的研究。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教授主持讲座,在介绍郑宗义教授的同时,也说明了澳门研究院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

讲题围绕儒家的“命”观念而展开郑教授详细阐释了儒家的“命”,指出其中包含的三层意义:降命(命令义)、命限(命限义,即不由自主的限制,引申寿命义)和命予(禀赋义)。郑教授以儒家的“圣人观”为例,重点分析了命限对道德实践的影响,进而肯定宋明儒的“圣人”观,恢复了孟荀“圣人可学而至”的主张,尤其是王阳明以「足色」与「分两」论圣人,可谓宋明儒者观点最精练扼要之总结。他特别指出,阳明以「足色」与「分两」回应才力的命限,又以“炼金而求其足色”“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回应气质的命限,最后归结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即于存心纯乎天理上排除命限的影响。通过对儒家“命”观念的讨论,郑教授肯定了儒家“义命分立”的智慧,并进而讨论这种“义命”观在两个层面的表现。一是在人生方面,积极行义后如何安顿莫可奈何之命限;二是在道德方面,命限会否妨碍人之践行仁义,此即类乎当今伦理学所谓“道德运气”的问题。从“道德运气”的角度来探讨儒家的“命”,郑教授特别回应了Kyung-Sig HwangYong Huang(黄勇)对儒家的“命”与道德运气的讨论。最后,郑教授阐述他对比较哲学的思考,他认为文明对话的伦理是尊重双方的基本旨趣(即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入手处)、所使用的概念与论证方式,对话中能吸收他者的养分(others’ inspirations)以善化自身(self-enhancement),丰富所讨论问题的涵义。能真正解决对方问题或许是非预期的结果(unexpected consequences)或意外惊喜,但恐怕可能性不大。因为,进入深度对话之后,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明传统,往往存在迥异其趣的关注重点,也有难以达成共识的独特预认,但中国哲学只要努力进行对话,就已是参与到世界哲学之中。

在互动环节,郑教授就儒家的天命观、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道德运气与知识论的关系等问题,与线上、线下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主持人叶农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作了总结发言,大家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讲座。

 

    

黄燕强

                                                             初审:袁方

复审:李元骏

终审:


主讲嘉宾简介: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学刊主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武汉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等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儒家哲学、当代新儒家、中国哲学史与中西哲学比较。

著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初版,2009增订)、《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编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香港:新亚学术集刊,2006)、《中国哲学研究之新方向》(香港:新亚学术集刊,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