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哲学院

您的位置:

会议回顾|“思想史视域下的真理观”学术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哲学研究所

  绿树浓荫夏雨长,万水奔腾泛珠江。夏日岭南,雨水泛滥,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蛰居斗室,远离喧嚣,正是回归学术的好时机。

    

  6月16日上午, “思想史视域下的真理观” 学术会议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505会议室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由哲学研究所所长高华平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人员介绍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燕强副教授主持会议。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学术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以学术工作坊形式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与会人员约有百人。

    

  本次学术会议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从思想史视域,历时性地梳理了从苏格拉底到卢曼的真理观。

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谢伊霖老师首先发言,他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正义论入手,认为人们从生存论处境来寻求正义,而对正义的探讨又必须建立在对真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但是,真理的永恒性、普遍性和唯一性又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我承认我一无所知”的断言其实表明了人们对真理认识的无奈和绝望。人若要认识真理,除非真理在偶然的时间点上向人们开启,这个难题后来在丹麦哲学家祈克果那里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陈广春博士从希伯来历史和传统的经典阐释出发,认为以色列人超越性的真理观经过了希腊化后的伟大思想家保罗的融会贯通,发展出了一套理性而又抽象的理论化体系,证明了双希文明经过汇合和双向之后,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理论形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研究员贺腾博士重点解析了奥古斯丁的真理观。在他看来,奥古斯丁的真理观是两希文明交流碰撞下的产物。一方面,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真理观,强调真理与意见的二分,理念与现象的二分。贺腾博士从奥古斯丁对柏拉图理念的介绍出发展示了奥古斯丁真理论的理智主义的面向。另一方面,奥古斯丁亦指出了意志之于理智的独立性和优先性。奥古斯丁在原罪必然性和恩典必然性的前提下指出,真理的获得需要意志的转向和内心的革命。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宜博士在简介了埃克哈特之后,并对其历史上所谓的异端身份进行了解析,指出思辨与神秘两大特质是埃克哈特研究通常被提及的范畴,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标签。通过对埃克哈特思辨与神秘论题及原创论题的辨析,提出埃克哈特真理观的精髓恰恰在于以思辨与神秘理论为根基,而其中的张力与合力又必要要透过对埃克哈特对光的理解来进行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张涛老师以层层严密的逻辑推理,向与会者展示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术与二进制机械计算器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人类的推理可以归约为某类运算,而这种运算可以解决看法上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理解到实体的多元和无限,追索世间万事万物的原因的原因则成为可能,依次类推,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不可能是一个存在于世界之内的动因,而只能是超越的形而上,因此,真理的显现从而成为可能。人类可以分享这个真理的神性,道德的可能性也才会实现,人也才会成为一个道德性的人。

清华大学瞿旭彤教授首先解析我们为什么要引荐作为社会学家的卢曼以及卢曼研究的重要性何在。在他看来,卢曼是在尼采之后对主体性哲学进行积极思考的代表性思想家,卢曼从组织行为的视角重新考察社会系统,对自我指涉进行了理论上的再建构。任何个体或者系统不可能不受外部环境或者系统影响,因为它关涉到自我确认方式,并且涉及到自我的再生运作。因此,人认识真理或者接受真理,必须系统性地考虑外在世界和主体性的纠葛性关系。

参与本次学术会议的刘凤娟副教授和来自北师大的张乐博士分别对大家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回应,会后,大家还从中西哲学不同的语境中对真理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谈。本次会议很好地促进了校内校外学术同行之间的对话,加深了彼此的认识与理解。

  

                            文|谢伊霖

图|哲学所办公室  

                             审核|刘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