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晚,“中国诠释学建构实践的检视与反思”主题讲座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505(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协办。讲座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高华平教授主持,并邀请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主讲,线上线下共30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傅永军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对中国诠释学的建构进行了系统的讲述。首先,傅永军教授简要地介绍了中国诠释学的产生背景以及创造性建构的理论形态和学术进路。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了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明确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是在“中、西、古、今”的复杂脉络中完成的,因此需要处理好中西关系和古今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诠释学转型的完成。
紧接着傅永军教授又对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实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对中西不同类型的诠释学比较,他认为中国经典诠释学优先体现为一种文本诠释学,既能满足当代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又能揭示中国独特的思想经验,同时他也强调了在中国诠释学建构之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方面其自身的现代诠释学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在建构的旨趣、宗旨、任务和目标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争议,因此建构一门什么类型的中国诠释学依然存在明显的分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学术目标是要以“哲学诠释学”为参照镜像,在“中西古今”对话的复杂脉络中,朝向一种中国的理解理论结构来建构自身。最后傅永军教授也精妙地总结道,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关联于哲学的中国话语形成,关联于世界哲学的中国转化。中国诠释学的未来在于逐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哲学话语系统,成为一门真正说汉语的哲学。
在讲座的自由讨论环节,广大师生纷纷围绕讲座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傅永军教授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详尽而精彩的解答。其中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刘凤娟老师提出“何为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根本区别”的问题引起了师生们地热烈讨论。傅永军教授从中国经学传统的角度出发,认为要通过经典的规范性与同在性来借助经典诠释中国现代的理论体系,从而培养合适的“以古观今”的现代意识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共识。
本次讲座提供了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全景式视野,以及对新时代中国诠释学发展方向的深邃见解,使得师生们对中国诠释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暨南学子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使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温韵华
审核|刘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