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康德因果性理论研究》
出版信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内容简介/前言: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的因果观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贯性。这体现在前批判时期规定理由律中在先规定理由和在后规定理由的区分,影响了批判时期各种因果性概念的先验含义与形而上学含义的区分;前批判时期实体的相继律和共存律与批判时期的因果性原理和协同性原理也具有一定联系。而在批判时期,康德的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目的因果性思想更具有系统的统一性,甚至自由因果性概念自身已经包含自然与自由之统一的可能性。
具体说来,自然因果性思想的先验意义体现在使得变化的经验和关于原因的经验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完整的因果性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其形而上学含义主要体现在“每个变化都有一个外部原因”这样的原理中,这个原理揭示的是处于外在空间关系中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自由因果性思想的先验含义体现在,自由的理念是理性对知性知识进行系统统一的调节性原则。知性通过其概念和原理建立起来的只是知识的分殊的统一性,但在康德那里,自然知识的科学性在于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只能是由理性带来。其形而上学含义体现在道德哲学中,一方面自由指的是意志自发地引起行动的因果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由的理念纯粹意志(或纯粹实践理性)建立了客观的道德法则,自由被看作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
康德的目的因果性思想主要体现在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上。自然目的论是其批判哲学的基本预设,反思性判断力通过其先验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而对某种自然事物、甚至自然界整体作合目的性的评判。由此,认识论中知识的系统统一性才得以成立;知识的系统性就是基于这种自然目的论的合目的的系统统一性。道德目的论最集中地体现在康德的目的王国理念上,在其中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元首之间具有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因果关系。自然目的论视角下合目的性的历史进程,被康德看作是道德的终极目的(或目的王国)得以实现的准备,而德福一致的至善(或伦理共同体)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上帝理念的预设。因此,在康德哲学中,自然最终导向道德,而道德最终导向宗教。
康德因果性理论的系统建构体现了人类理性的权威地位,人类不仅为自然和自身立法,更从自身理性的角度理解自然和自由的统一性。这是对古希腊时期两重世界对立问题的全新解决思路,也是古希腊逻格斯精神在人类理性中的内化。就此而言,康德哲学不仅是德国启蒙思想的巅峰,更是哲学史内在发展脉络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http://www.cssn.cn/zhx/zx_zxxs/201804/t20180426_4215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