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哲学院

您的位置:

高华平教授出版专著《墨家四论》

发布时间:2021-05-26 来源:哲学研究所

名:《墨家四论》

出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

内容/前言:

  本书是作者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对墨学研究有重要突破。其主体部分:一是对墨子的生卒做出了新的考证,根据对墨子相关人物和事件发生年月的考证,推定墨子的生年当在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5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0年)之间,其卒年约当楚惠王五十一年(公元前438年);二是对墨家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做出了系统考论,墨家思想与儒家关系密切,墨家除“非儒”之外,对道家和其他诸子思想都曾进行过学术批评;三是深入讨论了“三墨”的源流及楚国墨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认为“三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楚国墨学具有融合和沟通南北墨学的特点;四是楚简文字中的一些“刀”“斤”“戈“为形旁的文字特殊写法,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墨家思想在楚地传播与特点。另附录有两篇与墨家思想研究相关的论文,一是从墨家在概念逻辑对“小说”概念做出了界说;二是由墨家与名家的关系考察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

附《墨家四论》自序

所谓“墨学”,当不限于研究墨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而应涵盖整个墨家研究。吾由中文专业出身,最初接触“墨学”,时间虽不能算太迟,但仅限于阅读《墨子》之文章,犹记当年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曾背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 《墨子•公输》部分。但吾真正算得上研究“墨学”,其为时也晚,乃自2011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楚国诸子学研究”始。

吾研究“墨学”,既非从文学角度研究《墨子》之“散文” 特色和艺术成就,亦非就墨家“十论”(“兼爱” “非攻”“上贤” “上同”“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 ”)论其哲学价值或逻辑学思想,而是通观有关墨家文献和“墨学”研究的诸方面,从中提炼出若干“墨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尤其是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考索,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还原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墨家的本来面目。在这里,研究课题的提出既没有文学、历史、哲学的明确界限,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采用也不存在任何事先预设的规定。我在此讨论的几个以往学者或少有人关注、或争议不断的问题如下:

第一个是关于墨子的生卒年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争议、未有定论的问题。墨子的生活年代,司马迁说:“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此后数千年人们存在种种的揣测。但我就各种文献进行综合研究之后,认为以往学者 结论都是不对的。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确定一个推断墨子生卒年的准确坐标。因为墨子与鲁阳文君的年龄相当,鲁阳文君又与楚平王的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年龄相近。白公胜生于公元前525年至公元前520年之间,故可由此确定墨子的生年。墨子最后一次来到楚国,当在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447年)至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之间,时年七十二岁以上,故孙诒让所谓墨子 ]“年寿必逾八十”之说是可以成立的。墨子八十岁时,约当楚惠王五十一年(公元前438年)。这个卒年,约与孔子弟子曾参(曾参卒于公元前436年)相近,和子思(子思约卒于公元前 402年)则相距稍远。

第二个是墨家思想和先秦诸子百家的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此前学术界虽有论及,但基本只限于儒、墨两家之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实际上,墨家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皆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墨家这种与先秦诸子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扬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上。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公开进行学术批评的学派之一。尽管墨子思想与儒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墨子仍然对“儒之道足丧天下者四政焉”提出了批评;而墨子后学甚 至还有对孔子本人的攻击。墨家的“兼爱”“尚贤” “右鬼”“非命”诸论,则主要是针对道家杨朱学派“为我”“不尚贤”“无鬼”及“安于性命之情之说”的批评,在墨子时代,尽管阴阳、纵横、法、名、家、杂等其他诸子学派尚未正式形成,但它们的某些思想观点却已经存在,故《墨子》中也不乏对阴阳、纵横、法、名、农、杂及小说家等诸子学派观点的学术批评。

第三个是“墨学”的发展演变和楚国地域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

韩非子将先秦的墨家分为三派,即人们所谓“三墨”。但何谓“三墨”,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细致考察先秦墨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所谓“三墨”,墨学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同样,不同时期的墨学在楚国的传播, 也存在不同特点。墨子本人曾多次至楚,楚国第一代墨者应是亲承墨子说教的鲁阳文君等人,第二代为死楚国阳城君之难的墨者孟胜及其弟子,第三代则为《庄子天下篇》所谓“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和“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楚国墨学的特点也可用《庄子天下篇》中“俱诵《墨经》,而倍濡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诸语加以概括。 先秦时期的楚国,可谓“东方之墨”和“秦之墨”的交融点,为中国墨学的发展和交流起着重要的融合管道作用。

第四个问题是传世本《墨子》是一本“以无校本而脱误难读,亦以无校本而古字未改”(王念孙《读书杂志》)之书,那么是否可以由这些“未改”的“古字”出发,结合最新出土的一些战国“古文”来探讨墨家的某些思想特点呢?通过考察 《墨子》一书那些写法特殊的文字,我发现,其中那些以“刀”“金”“戈”为义符的文字,往往是作者有意避免使用以“刀”“金”“戈”为义符,而使用一些与杀戮攻伐无关的义符的反映。如以“敖”代“毅”、以“羛”为“羲”、以“堪”代“戡” 等。这与新出简帛文献中以“①”代替从“刀”的“②以 “㪕”代替从“戈”的“戟”、以“宜”代替从“我”(戈)的 “羲”、以“愄”代替从“戈”的“威”等等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仅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其头脑中是怎样的根深蒂固,而且还可见出墨家思想影响传播得何其深远!《韩非子•显学》称 儒墨为“显学”,这不是偶然的。

与此相关,墨家思想作为当时的“显学”,还对当时的“文学”的发展和逻辑学(“名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的墨家在《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四篇中,通过逻辑分析方式对先秦的“说”加以分类和严格的区别,真正明确了 “小说”概念的内涵,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庄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通过对名家中诡辩学派的批评,极大地推进了当时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进步。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附录”中收入了两篇虽非专门论述“墨学”,但在论及“小说家”和“名家”时涉及到先秦“墨学”的论文,或许它们能有助于大家从多角度探讨先秦“墨学”的发展和影响。

先秦“墨学”是先秦诸子学的一部分,我研究先秦“墨学” 也是因为其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一部分,无法回避。所以我现在从事先秦诸子研究,既不会局限于儒、道、墨、法中的某一“家”,也不会局限于仅从文、史、哲的某一方面研究先秦诸子, 而是力求从文、史、哲多方面研究先秦诸子,名之曰“先秦诸子综合研究”。这既是目前本人所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名称(“先秦诸子综合研究”,15ZDB007),也是面前这本论文集的“项目来源”。

是为序

高华平 

2019年12月于暨南大学

文中①②分别为如下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