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哲学院

您的位置:

讲座预告丨何燕生:日本佛教的近代转型:知识・制度与传统

发布时间:2019-11-13 来源:哲学研究所

  

主讲人:何燕生  教授

  间:11月10日(周日)19:00—21:00

  点:第一文科楼三楼中厅会议室

主办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何燕生,1962年生,湖北省人,我国改革开放后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赴日留学前,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求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萧萐父教授和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1997年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实践哲学专业(宗教学学科)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部宗教学研究室助教,日本学术振兴会特 别研究员(博士后)等职,现为郡山女子大学宗教学专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学者讲座教授,武汉大学国际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东亚佛学思想,中日禅学比较研究,比较宗教学,日本宗教。博士论文《道元と中国禅思想》(京都:法藏馆,2000 )曾获得日本宗教学会“学会赏”,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外籍学者。

 

讲座提要:

    历史上,日本宗教的最大特色是“神佛习合”,即神道与佛教不分家,相互融合。然而,实际上是“佛主神从”的关系,即佛教为主,神道依附在佛教之中,处于次要地位。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打出“神武创业”(即复兴神武天皇时代的“祭政一致”体制)的旗帜,采取“复古”与“维新”的双重政策。尽管表面上神道被视为“非宗教”,但在“神佛分离”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神道实际上被当作了“国教”,佛教与神道之间的主次地位被颠倒过来,最后发展成“废佛毁释”运动,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寺庙和佛像被毁坏,僧人被迫还俗。在此情形之下,日本佛教如何“破局”,如何走向现代化?本讲座将从“知识”“制度”与“传统”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从结论讲,日本佛教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的转型,实施了一系列的變革舉措,并且取得了成功。比如佛教办学,从事社会教育活动,使佛教从寺院中走出,以回应社会。这其中也模仿了基督教的做法。当时日本佛教各宗纷纷创办的僧侣教育学校,后来都发展成大学,这些大学都面向社会招生,成功地参与了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再如思想上的启蒙运动。从西方哲学的角度诠释佛教思想,强调佛教是一个合理的、理性的、进步的宗教,这种运动无疑从思想上解放了长期以来民众对佛教所抱有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比如“日莲主义”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一思潮中,日莲既被视为佛教的祖师,同时也被塑造成了一位“爱国的社会思想家”。认为佛教不再是消极落后的,而是积极进步的,并且可以用来改造社会,甚至可以用来救国、济世救民,这种认识的形成,应该归功于明治维新时期佛教改革举措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形象,就像日本的“近代化”的成功一样,一段时间来,曾吸引了一大批中国佛教知识人士,他们纷纷东渡日本,试图从日本佛教的成功经验中寻找中国佛教复兴的出路。日本佛教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表现在“知识”“制度”与“传统”方面的变革措施的成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诸国。